中国大学教学

论教谈学

  • 当我们布置的作业DeepSeek能做对80%……

    于歆杰;

    文章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推理模型对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影响。在对高校的影响部分,分别从人工智能(AI)学科的地位、人工智能对科研范式的影响、人工智能对高校治理模式的影响和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范式的影响这四个视角来论述。进而从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助手有效助力现有课程的教学,人工智能可以改造课程构建新型混合式教学,人工智能可以重塑培养方案实现完全个性化学习路径,由小到大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还对国家、学校和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全新挑战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4-9+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3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6 ]

人才培养模式

  • 新文科背景下的中文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刘云;余一骄;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采取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较理想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面,坚持中文与教育信息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深度融合;组建新文科实验室,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语言咨政,发挥智库作用;在研究生学业评价指标中新增社会服务能力及服务成效,鼓励研究生利用专业技能解决现实问题。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1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探索与实践

    罗自生;王蕾 ;徐艳群;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交叉是激发创新活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剖析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下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途径改革探索与实践,提炼总结构建学科交叉培养体系、促进教师交叉合作、建立智慧交叉平台的宝贵经验与创新思路,希望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7 ]

专业与课程建设

  • 以实验为主体线上线下混合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教学设计

    强胜;刘琳莉 ;刘宇婧;

    针对学生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线下课堂听取教师重复讲解,造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浪费和效率不高,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构建以实验为主体线上线下混合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并持续在教学中实施。以植物学为例,系统介绍新模式的课程设计、课时计划安排、教学过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1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8 ]
  • AIGC赋能高校音乐创造性协作课堂构建的多模态框架研究

    孙晓烨;

    在人工智能时代,音乐艺术与AI的深度融合促使音乐创作方式、表达载体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对高校音乐教育形态产生深远影响。从教学目标、资源、方法和环境等层面出发,提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音乐创造性协作课堂构建的多模态框架,并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音乐鉴赏”中AIGC多模态概念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为例展开探讨,旨在借助AIGC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重塑传统音乐课堂,以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形态的全面革新与发展。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8 ]
  • 新时代医学伦理教育优化的四重维度

    张崇旺;杨耀文;

    新时代医学伦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以中国化、时代化、法治化、整体化为基本思路,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统一,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浸润医学伦理教育的话语体系、夯实医学伦理教育的观念基石。要与时俱进,调适教育内容、细化教育目标,构建医学伦理的认知坐标,熔铸职业价值的伦理自觉。应把握“事先”与“事后”的辩证关系,兼顾医事法律的规范与育人价值,完善医学伦理教育的外部保障机制。形成学科共识和社会合力,铸牢医学教育共同体与医患共同体意识。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与路

    于安龙;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其中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应有之义,是巩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抓手,是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所向。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之“要”,既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内容体系的融入,也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要义、时代价值的融入。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方法,需要着重把握系统性融入、科学性融入、高效性融入、开放性融入等几个方面。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2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思政课“理论+体验”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赵志业;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这一教育强国特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思政课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建好高校思政课是发挥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支撑。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一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不断从教学模式改革中增强自身活力和效力。高校思政课坚持理论课堂与体验课堂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要素论、人格结构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秉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理念、合作式教学理念和深度沉浸体验教学理念,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设计精准方案、开展落地实践、进行教学评估四个环节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闭环,擘画高校思政课双课堂教学模式的育人图景,可以促进学生满足感、获得感、认同感的提升。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0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产教融合下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李子福;杨文黛;杨祥良;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理念,对生物制药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确保教学既满足学生需求,又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步。面对教育个性化、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革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挑战,实施“一生一计划”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强化科技前沿引领,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教育模式不断适应产业需求的变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教学管理

  • 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境遇与调适

    张新奎;侯远宝;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话语呈现出语言符号形象化、内容表达个性化、意义预设世俗化、话语主体圈层化的新特征,导致在与传统教育话语的相遇中面临感性化表达降低理性思考、非主流话语淹没主流话语、多元化价值解构崇高意义,以及圈层化传播构筑交往壁垒等现实困境。希冀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调适,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 ]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协同创新: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刘遵峰;张柏玥;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协同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高校协同创新具有内在契合性,为高校协同创新指引方向、激发活力、构筑平台、创设空间,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培育理念深化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改革,推动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加快塑造基于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的高校协同创新生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协同创新。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69-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1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 ]

研究·探索

  • 科研团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引领作用的实践研究

    施大宁;万鹏 ;阚彩侠;

    随着“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提高物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高等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需求,不断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依托科研团队,探索物理学科“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并从培养思路、培养机制、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深入实践,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形态的主动变革

    黄廷祝;

    人工智能(AI),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和发展,正在带来科研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给教育是否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由于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基本判断是“或将深刻改变未来教育形态”。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挑战,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拥抱人工智能,主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的有效协同方式(即“人―机”协同),主动变革课程,特别是课堂教学形态或教学方式。而“人―机”协同、变革教学形态的关键在于深刻把握并回归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基本问题,需要更加关注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围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有意义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来变革教学形态与教学方式。文章对于技术赋能教学应该围绕什么,如何赋能等提出若干问题和见解,并介绍主动变革教学形态的探索实践。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85-9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4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4 ]
  • 师德师风监测:理论、方法与实践探析

    张艳国;钟成海;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改进师德管理与评价提出新挑战新要求。基于证据驱动的师德师风监测,是教育管理者提高师德管理与评价科学性、实效性的有力手段。探析师德师风监测的理论、方法、实践维度,构建师德师风监测理论模型,明辨师德师风监测运行机制与技术路径,解决师德师风监测实践问题,明确师德师风监测实践要求,对于构建师德师风监测体系、创新师德师风管理与评价工作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一流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赵志宏;姚山季;庄雷;

    一流课程教学质量是确保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和利益相关者体系两个方面,前者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后者则是由学生、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组成。在考虑课程体系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体系影响因素,以及该两类体系运行的基础上,可以从匹配、互动、组织、改进等方面出发,设计一流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提出机制构建策略。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基于“三全”理念的“五模块”研究生助教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康妮;刘磊珂;于歆杰;

    担任助教工作,既是研究生参与教育教学事业、支撑和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的有力途径。针对当前助教培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成长的“三全”助教培训体系建设理念和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应知应会和个人成长“五模块”科学完善的助教培训体系,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研究生的培养与发展。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108-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教学学术与教师发展

  • 文史结合与卞孝萱先生的教学思想

    程国赋;

    文史结合不仅仅是卞孝萱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也体现于先生的教学思想之中。本文对卞先生文史结合研究方法的渊源及其内涵加以论述,并从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拓展研究视野、注重文史材料的辨析与运用、强调学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精神薪火相传等方面,就文史结合与卞孝萱先生的教学思想加以探讨。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比较与借鉴

  • 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沈忠华;裘泽韬;

    学徒制作为一种通过口头教学及身体示范传递技能的教育方法,它的核心在于其以工作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直接投入职业实践中去学习。英国鉴于自身国家的实际情况,成功地进行了现代学徒制度的重建,并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这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关键在于课程的设计。文章以课程为主线,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学徒制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英国现代学徒制度的课程结构及其特点,并从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课程观、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2025年Z1期 No.412,No.413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下载本期数据